半島橋及連接路升級改造列為重要民生工程
半島橋建于2006年,是連接半島一號小區、秋長街道與淡水中心城區的重要道路。但隨著惠陽城區運行格局變化,橋梁整體狀況較差,不堪承受交通負荷。2021年2月,惠陽區五屆人大六次會議決定將譚建文等13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半島橋及連接路升級改造工程建設的議案》定為大會議案,交區人大常委會監督處理。議案指出,多年來,惠陽相關部門經常對半島橋及連接路進行修補,但效果不佳,半島橋及連接路通行能力差,時常出現交通擁堵,已無法滿足通行要求。尤其是濱河北路東段和金秋大道南段正在建設,可以預見,待這兩條路建成通車后,半島橋及連接路的交通流量將大幅增加。議案認為,半島橋及連接路作為一條連接淡水河兩岸的城市主要道路,亟需拓寬升級改造。
惠陽半島橋與周邊建筑形成吉他造型。
多孔跨徑在1000米以上或者單孔跨徑在150米以上,屬于特大橋。半島橋全長約181米,橋寬42.3~47.3米,設計為兩跨連續縱向非對稱空間鋼拱橋,主跨單孔跨徑152米,總用鋼量約8000噸,是惠州單跨最大跨徑橋梁,也是惠州市首座全鋼結構橋梁。項目主梁和鋼拱起重結構形狀復雜、尺寸大、噸位重、數量多,對吊裝設備要求高,安裝精度要求高,線性控制難度大。為此,項目部對施工全過程進行了模擬分析,掌握了其內力及變形發展規律,對構件進行了合理的節段劃分,最大節段重達75噸。施工中對拱肋采用“長線法”進行臥拼匹配制造,即先在鋼箱梁上臥拼,臥拼安裝完成后,輔以全站儀等設備,保證拱肋吊點線型精確。當拱肋調整線形后,通過龍門吊將中心段鋼拱肋整體提升到位,完成安裝,并安排專業測量人員進行實時測量監測,及時采取糾偏措施,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得到充分保證。
半島橋的通車將提高轄區南北縱向交通通行能力。
惠陽新地標
設計體現吉他之鄉文化底蘊
據了解,項目從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惠陽是吉他之鄉的文化底蘊和依山傍水的地理條件。俯瞰半島橋,橋梁連同一頭延伸處的惠陽體育會展中心、格蘭云天酒店一同構成了吉他的設計造型。而作為“吉他之頸”的惠陽半島橋——其縱向的拱就如琴弦,其曲面外形則恰似琴弦撥動剎那的律動。通車后的半島橋成為了惠陽新地標,吸引市民紛紛前往“打卡”。交通拉開城市發展格局,惠陽正在打造支撐中心城區發展的“雙環+射線”路網結構體系,以此全面提升中心城區活力和集聚輻射力,引領全區發展。據了解,除了惠陽半島橋,今年惠陽還有多條市政道路同步加快建設,其中9條市政道路計劃年內通車,包括將軍東路、云新大道、仲愷路、荔興西路、內環東路、演達路、葉挺東路、納清路、納清二街。目前,荔興西路已實現主車道通車,其他8條正在有序推進中。